
是的,荒廢了這麼久的網誌~我終於又要寫文了
但是,這次是純粹的「新德文」,所以一樣字多無圖請見諒吧!
提醒大家,2010 LLB賽程
台灣隊請搜尋Asia pacific,雖然需要熬夜我還是會加油捧場的!!!LLB GO!!!
敝人算是標準的棒球一日球迷
偶爾會因為轉播時間配合、新聞炒熱議題的帶動下
便會在某些檔期跟著一起看live轉播
最近最火紅的莫過於世界少年棒球聯盟所舉辦的少棒比賽了
也正因為名稱太過饒舌,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才曉得
原來,少年棒球在國際比賽中共分三級,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比賽會分的更細
台灣所謂的三級基層棒球就是只這三級,按照年齡區分依序為:少棒(little)、青少棒(junior)、青棒(senior)
從字面上大約可以猜到,簡單說可以當成小學棒球、國中棒球和高中棒球~
但是實際上的比賽隊伍中,少棒可以看到13歲的老美確有25歲的臉孔、30歲的身材
所以真實年齡和外表年齡有時候真的很難搭上線的!
青少棒組台灣在暌違18年後終於由台北市重慶國中擊敗美國德州隊拿下了冠軍
由世界棒協主辦的世界青棒賽更是暌違27年之久由台中是西苑高中所獲得
再現「三冠王」期待少棒金牌、IBAF 世界青棒大賽 睽違27年奪冠軍
翻來翻去,這陣子的新聞除了這些還有什麼能令人振奮人心的嗎?
喇舌風波?屎淹桃園機場?花博買花買貴了?
有人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小孩的世界是最純潔的
當然無法百分百同意,不過跟上述那些紛紛擾擾的社會新聞相比
真的該多一些這種清新又能振奮人心的新聞才是!
昨天晚上,不顧肝兒的哭泣,硬是撐著看了一個小時的LLB少棒賽:台灣V.S.加拿大
想不到最後的比賽分數幾乎是我睡前看到的兩倍
說這場根本就是血染楓葉國的大屠殺一點也不會太誇張
尤其當家第四棒,那種漢操、那種噸位,簡直跟釀酒人隊的小王子不相上下
果然單場幹出兩支兩分全壘打,金的很恐怖阿
話說回來,有一些畫面由於是live的,忠實地呈現在電視螢幕上
看了讓我感觸良多...
其實第二局上的時候,台灣(雖然官方是寫Asia Pacific)已經領先超過十分了
但是加拿大隊的教練上來更換守備位置的時候
我看到那些加拿大隊的孩子們其中兩位模仿起職業棒球教練把球放到投手手套的動作
然後在旁輕鬆快樂的嘻笑
雖然失誤很多、暴投不斷,但是隊員們不會露出不耐煩或者倦怠的神情
教練更換完守備位置後,更學起了美式足球般開球之前的搭肩圓形會議
現場並沒有收音,所以可以聽到教練對球員們的講話聲音
雖然敝人英文真的是爛到一個差勁的地步
大致上還是聽的懂:「不用緊張、放輕鬆去投、還有下一場可以努力」之類的鼓勵話語
講完之後,教練也精神奕奕地快跑下投手丘
而球員們在螢幕上打出的個人簡歷更是有趣,有人還特地寫「also play hockey, soccer」
顯見,國外的小孩其實在尚未轉入職業運動之前,不但鼓勵學生多元接觸發展
並且透過國際賽事的交流讓球員更加瞭解比賽的運動精神、比賽強度磨練等
我並不是說我們的球員在興趣欄中寫偶像:Mark Teixeira就不好,
但是如果國內雖能在轉職業之前的國際賽事屢屢得名
但是職棒水準卻被美日拋諸於後,甚至現在連韓國、中國都可能成為威脅我們國際賽事名次的隊伍了
這樣的警訊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為什麼那些當年打少棒的12、13歲小孩子一派輕鬆,輸了也沒有關係的態度
卻能在七八年後上了大聯盟(或者小聯盟,比較有可能~)
但是我們的孩子呢,除了靠國際賽事獲得了一點點或者是很多的熱度與關懷外
六年後,可能因為升學問題、兵役問題、經濟問題或者根本的球場問題,
不是球員出走就是被迫轉換跑道
但是當年從小把棒球當成唯一熱情的小孩子
若是等到了18~20歲近成年之際才驚覺「棒球似乎不是我適合走的路」時
誰來幫助他們呢?
仔細想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
想想幾乎每年總會報導台灣參加國中或者高中奧林匹亞又拿下多少好成績,多少金牌、多少銀牌等
這些學生回來之後99%的比率都是選填所謂的「第一志願」學校就讀
我其實從以前就不太能理解,到底奧林匹亞數學金牌跟台大醫科有什麼直接關連?
可以猜想的理由是這樣的人應該邏輯理解力比一般人好,但是選醫學系真的是他最希望的志願嗎?
或者只是時勢所趨,因為大家都覺得所謂的菁英就是應該念第一志願
所以也就跟著茫茫然念了第一志願
我想,這確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困難問題......
以我們本身為例,國高中的學習之路很幸運地一路平安順利
因此,背負著眾人的期望選擇了理工科系的第一志願:電機系
回頭算算,高中三年第二類組+大學電機系四年+電機研究所兩年
先別算工作經驗,所謂的RD光花在「知識投資」這條路就已經花了九年的時間
然,真的進入職場後,卻並不是每個人都真能選其所愛、愛其所選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或人生
當景氣好的時候,大家欣羨所謂的科技業,說這群人是科技新貴可以一夕致富
當不景氣的時候,無薪假、裁員毫不手軟的卻也是這個行業
但是,真正待在這個圈子的人卻常常只會說:「好累、回家只想休息」
嘴巴跟著一起碎念兩句,明天又是一條好漢繼續跟著加班
一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打考績發年終或股票那一天
永遠都抱持著「要不是為了飯碗,我早就不幹了」
但是,實際情況是嘴巴整天把要離開要離開掛著的人其實是加班加最多、最沒有勇氣離開的那群人
為什麼?人總是害怕改變,尤其一旦過了三十歲
尤其對重邏輯、重因果、重分析的理工人來說
未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雖然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點,反正年薪至少有個一兩百萬也不算太差」
「換到別的公司,也沒比較好,所以還是繼續撐下去吧」
「不做RD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是吧~因為我們都不像那群加拿大小朋友在12, 13歲的時候培養出棒球、曲棍球、美式足球各種興趣
我不知道他們的教育制度到底是怎樣讓人突飛猛進的
在大聯盟打球的人,如mussina甚至還是碩士學歷的
而不是傳統在台灣的刻板印象「不愛唸書就去運動吧」
那群現在熱血澎湃的小孩子,好不容易有這般的天賦,視Mark Teixeira為偶像
但是,誰又能跟他保證「沒關係,從今天開始你就專心打球、好好唸書,十年之後讓你上大聯盟」
似乎有點天方夜譚!
可是,這樣的例子不正以現在進行式的方式發生在我們身上嗎?
我想,我也不必去否認,聯發科就是賺、晨星有前途、宏達電有競爭力
很可惜,這三間大廠吃不了全台灣的理工人才
無法讓每個人都年薪五百萬
但是,我相信包含我自己在內,大家是否曾經都懷抱過夢想:
「念理工出來之後就是要做一份符合自己身價的工作,拿到一份符合自己身價的薪水」
十年過去,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身價連其實連一百萬都不到
站在投資理財的角度來說,十年的教育費換來的價值不到一百萬似乎是個不太划算的交易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也都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了
因為,我們沒能利用自己年輕力壯的日子去培養曲棍球或美式足球的興趣
現在也沒那美國時間去培養了
我們沒能更早一點發現其實我對電機並不是這麼有興趣
現在也沒哪美國時間去開發新興趣了
我們沒能更早一點發現其實所謂現在的「當紅炸子雞」並不是講給我們聽的
我們沒能...
仔細想想,時間真是一個恐怖又無形惡魔,不是嗎?
當我們意識到他無情的流逝時,卻再也追不回了...
有的時候看看別人的一些工作雜感時
我還挺佩服自己從畢業之後到現在跌跌撞撞五年了依舊一事無成卻還可以這麼氣定神閒
要不是我爸早已懶得碎念,我想這故事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早就是一個悲壯的革命了吧
該說幸運也好、說雖小也好
這五年來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有過客、有酒肉、有摯友也有鷹犬
長大了,也慢慢能分清楚這些人的差別了
大概也練就了甚麼話該聽就去聽、什麼事該做就去做的能力
改變總是伴隨著徬徨的不安感,雖然這項技能在我們12, 13歲時沒有這樣的環境讓我們練習
但是,現在眼前擺著一個不同的舞台等著我
換成是你,你願意試試嗎?
還是,到頭來只是在做個半夜兩點回家發個累噗,星期六還要加班也得習慣性哭邀一下
但是領年終的時候嘴巴就閉起來的人?
我想,至少我的人生不想這樣過
喬丹大帝也曾經口口聲聲說他不打籃球了,所以跑去嘗試了大聯盟
但是終於還是證明了他才是籃球場上的神,是大家心中永遠的喬丹大帝
好像還有個NBA的人跑去當摔角選手是吧~
更多的例子,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這條人生路
這是熬夜看球時,轉播畫面以外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