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岡導演執導「星光傳奇」的消息後,手癢之下也決定寫寫自己的一點想法。或許摻雜了很多個人偏見與成見,並不是想要特別吹捧某人或是嘲諷某人,單純地想寫寫自己的觀感罷了。
超級星光大道前陣子第二屆風風光光的結束了,這個節目是哪一天首播的,其實小弟根本不曉得。甚至造成全台灣陷入瘋狂的「星光一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的那段時間,其實我連完整的一集都沒欣賞過!從這樣看來,我實在跟個門外漢沒兩樣。一直到第二屆的十強左右才逐漸成為固定收視群。而那時超級偶像首屆也開播了,這兩個節目頓時間成為星期五及星期六最大的娛樂。
除了單純藉著這個節目聽聽好音樂之外,也欣賞別人的唱腔、唱法、情感的投入等,畢竟自己不可能唱得這麼好,能聽到有人有辦法唱得這麼好時也是一種很棒的享受!但,看這些節目的時候總讓我想起歌唱節目的始祖:五燈獎。這個超老牌的歌唱節目,曾經捧紅了歌壇數位歌手,如:張惠妹、蔡小虎...等。很明顯的,星光熱潮卻遠過當初的五燈獎,藉著這些節目當平台,素人素顏從平凡人變成公眾人物,不禁讓我好奇到底五燈獎跟星光大道差別在哪?為什麼當初也是很熱門的五燈獎也無法造就這般熱潮?還是說製作單位的包裝以及添加了商業手法才是節目吸引人的最重要的關鍵嗎?
我從五燈獎節目中邊聽邊學了費玉清、文章、葉啟田、張清芳、鄧麗君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歌,這個節目的宗旨就是『唱歌』,說穿了就唱的好就高分、唱不好就淘汰,一路挺進到五度五關成功之時總共會面對25位對手,永遠都是一對一的對決,高下輸贏立場鮮明,評審不會花大半的時間去糾正你的穿著、討論你的鞋子、或者是身體的律動等等,到底這次單元的播出評審是哪五位也似乎沒人在乎過。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是這樣的評審就不是專業?就無法提供給參賽者更好的建議與批評?以五燈獎當時的歌唱型態與比賽方式,評審的確不太需要著墨如何吸引觀眾的目光。對挑戰者來說,頂多平手兩次後第三次一定會分出高低。對衛冕者來說,每週的功課就是準備一手"拿手的"、"喜歡的"、"熟悉的"歌曲,國語歌王就唱國語歌、台語歌王就唱台語歌,不需要跨領域選讀、不需要準備複雜的旁白或adlib,單純的唱歌、單純的論高低、單純的一對一比輸贏。
以現在的觀眾眼光來說,可能少了點刺激、新鮮、緊張感?所以這樣的型態最終走向了結束。取而代之是外樣性包裝的"綜藝"節目。說是綜藝節目一點也不為過,敢上台的參賽者哪個不是綜合18般武藝的呢?要會唱R&B、藍調、爵士、RAP、搖滾、不插電、要會唱國、台、英、粵語,要排舞步、要會製造舞台魅力、要日新又新一再進步,經過了這些考驗的人即便說自己不想成為藝人都很難了吧!說它是一個成名訓練班亦不為過,觀眾欣賞綜藝、選手訓練綜藝、評審主持製作單位製造綜藝,造就了現在的景象。或許真是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似乎也透露出「想紅不容易,但是我覺得我好像也可以」的一種想法。個人覺得社會文化與趨勢使然,自然會有現在的熱潮,有人瘋狂追逐,有人淺嘗輒止,也有人理性支持,也都是反映出自己內心對於他人角色所期盼的程度吧...
最後,結論是:雖然這些選秀節目斐言斐語真的很多,坦白說我也很不屑一些炒作手法,但是畢竟自己只是個升斗小民,在意這又能有什麼改變或成長嗎?在瘋狂為他人陷入自己的思考之前,先花點心思讓自己成長還比較重要吧....看這些節目一來是想聽歌、看人、學評判。僅此,其他的包裝看看就好,我也不太有共鳴。
留言列表